top of page

毛妤令袁: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视觉艺术期刊》艺术家专访

  • 作家相片: Editor
    Editor
  • 9月23日
  • 讀畢需時 16 分鐘

2025 年 9 月 23 日 (美国纽约) — 植根于纽约、聚焦全球新兴视觉艺术人才的《视觉艺术期刊》(Visual Art Journal)杂志对新锐艺术家、新人导演毛妤令袁(MAO Yu Lynn Yuan)进行了深度专访,探讨其在艺术创作中融合的东西方文化、超现实主义元素的运用,以及电影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融合等方面的独特视觉与创作实践。


长期往返并居住于多伦多、深圳、香港三地的毛妤令袁在此次深度访谈中,用“思想性、创新性、先锋大胆”来形容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并以“通过创作传播积极价值”的宗旨进行她的电影艺术创作。此次专访中,她首次完整拆解她的获奖作品《落跑乐园里的人鱼》(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的创作心路旅程——这部始于2019年、2024年5月在加拿大独立电影节(CIFF)首映的实验艺术电影作品,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中,以18世纪英文人鱼古诗为灵感,代入东方阴与阳的哲思为叙事内核。


ree
ree
ree


专访中,毛妤令袁分享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这个社会看似给出了诸多规则框架来限制我们,但其实,人最大的限制,从来还是自己给自己的设限。”(英文原文:”Society may seem to impose numerous rules and frameworks to restrict us, but in truth, the greatest limitation we face has always been the ones we set on ourselves.”)她谈到个体觉醒时,给出了一个颇具哲思的视角:


“觉醒不是让人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野心,陷入虚无主义,出世做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自由”人,而是让人看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想去的地方、想书写的人生轨迹到底是什么,并认真对待驱动自己人生的那个东西——你的心智。回想人生里每一个阶段性的突破,几乎全部源自“做自己“带来的力量——没有选择所有人都会选的路,也没有顾及任何人是否喜欢、是否乐意,甚至没有担心投入与收获的价值是否成正比,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做了自己没有理由就是相信且想要做的事。反而,它“成“了。后来发现,它是做自己的力量,还有人生中逐渐建立的主体性带来的内核稳定——你不再在左右上下、过去未来里寻找现在的意义,因为世界本无意义,而你明白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英文原文:“Awakening does not mean abandoning the ambition to become a better self, sinking down to nihilism, or withdrawing from the world to be free and caring about nothing. Instead, it means gaining clarity on who you truly want to be, where you truly want to go, and what kind of life path you truly want to forge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and earnestly tending to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your life: your mind. When reflecting on every pivotal breakthrough in life, nearly all of them stem from the strength brought by ‘being oneself’. You did not take the path everyone else chose, nor did you worry about whether others liked it or not. You did not even fret over whether the value of investment matches the gain. Instead, you followed your inner voice and did what you believed in and desired without needing a reason. And surprisingly, it ‘succeeded.’ The strength comes not only from ‘being oneself’ but also from the inner stability fostered by the sense of selfhood gradually built over time—you no longer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the present in hesitation, the past, or the future. For the world inherently has no meaning, yet you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your existence is the meaning itself.“)


毛妤令袁在访谈中回应选择人鱼作为一部艺术电影主角的原因,源于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是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演变被不断解读的符号。在她的影片中,人鱼不仅象征女性,同时也反向隐喻男性的个体觉醒。她选用六位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女性AI为影片旁白配音,借此映射女性被困于传统性别框架的命运,呼吁人们关注性别平等,探索“成为自己”的力量。影片中AI生成声音的运用,既是作为电影制作工具的存在,又成为电影内容本身的一部分,具双重的隐喻意义。


目前,完整网络版专访内容已上线该刊官网(https://visualartjournal.com/2025/09/23/mao-yu-lynn-yuan/),为艺术爱好者揭开这部跨文化作品背后的深层思考。本次艺术家专访的文章收录于《视觉艺术期刊》(Visual Art Journal)杂志印刷版的第38期(Vol. 38),预计于2025年10月出版。



ree

关于《视觉艺术期刊》(Visual Art Journal)

创立于美国纽约的《视觉艺术期刊》(Visual Art Journal)是知名视觉艺术刊物,聚焦全球文化艺术实践,深度挖掘新兴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思想。该期刊覆盖全球上千余位艺术从业者,并积极推广视觉艺术相关的艺术作品。

官网:www.visualartjournal.com


ree

以下内容节选自采访(中文采访内容为翻译版本,仅供参考):


《视觉艺术期刊》杂志(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艺术家专访:毛妤令袁


你居住在哪?

多伦多、深圳、香港


你的教育背景?

香港大学可持续领导力与治理社会科学硕士;多伦多大学艺术管理文学学士


用三个词描述你的艺术创作

思想性、创新性、先锋大胆


你的创作宗旨

通过创作传播点积极价值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你是如何驾驭并融合这两种视角的?


MAO Yu Lynn Yuan:东西方文化更像是自然而然融入到我以一个生于中国、长在加拿大的女性电影导演视角观察世界所创作的作品中。《落跑乐园里的人鱼》(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对我而言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诞生于我面对人生诸多选择以及周遭人事物繁杂的时期——灵感源自一首18世纪关于人鱼的英文古诗词;叙事交织在女演员高子莹(Gloria Gao)演绎的美人鱼初版,与后来补拍时男演员黄保国(Huang Baoguo)饰演的人鱼最终版本中,更藏于友情客串的方昆(Fung Kun)以不露脸的意象化表演、宰杀两条鱼所塑造的屠夫角色里。


白色桌布、宽大白衬衫、命运抛给每个人的柠檬……无论性别,人们似乎总被困于社会赋予各自的思想框架中。影片结尾在无歌词的旋律《Deeper Than the Ocean》中升华——似东方文化里的阴阳两极,两条鱼恰是阴性力量与阳性力量的平衡象征,缺了任何一端,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毕竟,真正的力量不分性别。那未加言说的终章,或许是有的人的爱,或许是有的人对命运的挣脱,亦或是有人对自我的觉醒。


这部始于2019年的电影创作,终于2024年5月25日在加拿大CIFF首映。从拍摄、剪辑、剧本打磨到制作宣发,整整五年的跨度,亦是我如蚕茧层层剥落,挣脱既定人生轨迹,最终完成自我突破与重塑的五年。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在《落跑乐园里的人鱼》中,超现实主义意象占据核心地位。是什么吸引你将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视觉语言?


MAO Yu Lynn Yuan:梦境是我的灵感源泉。我从小就很爱睡觉,经常做各种光怪陆离而且画面奇幻而美的梦,有的还是后来真实发生了的预知梦。电影作品里也多次用到梦境与现实、沉睡与醒来等隐喻场景的切换。我觉得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类似梦、阈限空间,还有生活里看似不经意出现的各种特别的人事物,其实都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寻内心答案的指示物。


我有日常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所以日积月累里对各类信息知识的摄入量很大,从商业、金融、政治到文化、艺术、时尚,甚至是各种冷门的小众领域,我都会看一些。我经常会在梦到、看到一个特别的东西时,就去检索它在不同文化里的寓意和象征,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我脑子里海量丰富的“数据库”。


比如我有一次梦到一只蜘蛛从去世外公家的老院子向我爬,它越长越大,长到巨大,似乎要攻击我——在梦里,我像捏大闸蟹一样单手拎起了一只巨大的蜘蛛,把它几只脚咔咔掰断了。后来查阅关于蜘蛛的文化寓意还有看解梦时,意识到我内心恐惧的一部分可能来源于男权社会,尤其是东亚社会传统家庭,对于女性的规训和约束。而梦里的行为,似乎也象征自己内心其实具备打破这类束缚也是桎梏的勇气和能力。


有趣的是,我后来还用AI画图工具把这梦境生成了一张塔罗牌——一个优雅的女孩淡定温柔地徒手擒了一只巨型蜘蛛。画面还挺逗,蜘蛛惊慌被捉了还显得有点可爱,整体有点像塔罗牌的星币一,预示有关物质等现实世界生活基础的重构。


就好像蜘蛛这类元素的出现,在视听语言创作里,可以渲染危险、不安、恐惧等情绪。而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也是各类元素的一种抽象的情绪感知传递。超现实主义意象的使用,可以营造一种跨越空间、时间的想象氛围。而创作者的价值,也在于给予人们跨越文化、空间与时间的情感共鸣。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美人鱼是神话中反复出现的形象。是什么让你选择这一符号来探索性别与能动性主题?


MAO Yu Lynn Yuan:安徒生的《美人鱼》是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美人鱼其实是一个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演变而一再被重新解读的人物——她既是为救王子牺牲的“恋爱脑”,也是向往自由、化作泡沫飞向天空的海的女儿与公主,同时又是一个需要脱离“以海隐喻父权”这一既是强大庇护、也是个人桎梏的束缚,才能拥有属于自己天空的独立个体。在《落跑乐园里的人鱼》这部电影中,我挑选了六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的女性AI担任旁白配音,还通过她们的声音朗诵合成了同一首18世纪关于人鱼的英文古诗,讲的其实是同一种女性命运——她美丽、高贵、圣洁,最终还是逃不开一个以相夫教子为终极人生目标的女性客体化社会性别框架。主体和客体的区别是:主体的人生在讲一个“我是谁”的故事,而客体的人生在讲一个“我是谁的谁”的故事。当我们以性别来看这样一种既定的社会框架时,你会发现男性一生被期待成功,而女性一生被期待嫁得好。大多数人困在这样的性别框架与无形的社会规训中,潦草度过一生——既未收获所谓的“成功”,也看清了“所谓嫁得好”背后需要付出的东西。现实中,有人教如何成功,有人教如何嫁得好,但显少有人引导如何“成为自己”。在东方电影艺术作品里,中国动画导演梁旋和张春的《大鱼海棠》(2016),日本动画大师高畑勋的《辉夜姬物语》(2013),还有中国台湾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都在讲这种个人觉醒与集体主义的矛盾。当个体走入家庭、家族,乃至任一具体集体时,通常需要背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不可避免的连带责任与共业命运——而这一点,往往在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下被忽略不计。


回到美人鱼这个特别的意象本身,我觉得她是女性个体觉醒的代表。因为做自己,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特权。Being yourself is a privilege. 我在担任某女性创业者公益组织导师期间,接触并了解到平权运动的一个工具——权力轮盘图。它通过解构社会阶层矛盾来为平权提供理论认知基础,十二种色谱里分别罗列着身份、年龄、性别、财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可用等级量化的指标,越接近中心层,越构成特权,反之,越被社会边缘化。它其实也很像构成集体世界的某一种秩序。在疫情开启的这个混乱时代里,大家在各种对立中,骂骂咧咧说着男女矛盾,讲着阶级固化,愁着明天、明年不知道又变什么样了的东西。但其实每一个人独特自我构成的内在力量,它没有分类,不论男女,没有高低,也无贵贱,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看,也不用在轮盘里占到多少个位置又有多接近轮盘的中心——它是让人无条件接纳并喜欢每时每刻尤其是当下的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爱。由爱自己开始,再到别人,延伸至更广阔的世界。这也是我在今年年初一场TEDx演讲中提出的核心主题——“接纳自己”(Embrace Your Uniqueness)。这也是意识形态层面中,许多人未曾意识到的、自己随时可以自由拥有的特权——做自己的力量。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这部影片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和多层次的文学隐喻。你是如何在视觉美感与主题深度之间取得平衡的?


MAO Yu Lynn Yuan:一个电影导演的视角,及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其实是这个讲故事的人观察、对话世界的一种呈现。我觉得它们某种程度上并不矛盾冲突。就像当条件满足时,女性其实并不需要平衡家庭与事业。主题深度主要依赖创作前期,也就是故事本身——核心是你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视觉美感就是拍摄制作过程的事了,它是建立在故事这个基础之上的东西。形象点,我们可以把电影艺术比作一棵树,故事是树根,视觉是树枝。电影艺术的本质,还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所以它本身想表达的内容,远远大过于它的表达好不好看、美不美。至于视觉美感,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幼时曾获奖并发表出版过作品;年少刚创业时选择了热爱的时尚艺术行业赛道,作为创意总监,我为当时发行的杂志制作了大量时尚艺术片——至于审美,它算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基础,我反而没有刻意去打磨。倒是有时需要反过来注意,会不会在构图布景呈现上显得太像时尚大片了?这点也是在以后拍摄制作更生活化的内容时需要尤其注意的。当以拍摄超现实风格的内容时,人们一般并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在影片中特意使用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声音。在你的叙事中,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既是工具又是隐喻的双重身份?


MAO Yu Lynn Yuan:电影的人工智能旁白暗示一种声音的缺失。我们在混沌复杂的世界里,遇见同样找寻秩序的人工智能,恐惧、惊喜、担忧、信任……当种种情绪交织之际,何曾想过:当下乃至未来很多年,那一台台、一架架、一部部本该冰冷的超级人工智能“大脑”,最渴望拥有的不过是我们转瞬间的喜怒哀乐?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很像权力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具有交叉性双刃剑的作用。就像权力本身并无对错,错的只能是不当使用权力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的人,这里把权力替换成人工智能,逻辑也一样成立。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既可以被定制,也可能制造加剧认知差异的信息茧房。就像我刻意选取的六个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AI女性机器人,她们的语速、语调、情感,包括说话的内容都可以被“定制“。对应到人类,尤其是大多数本来就一辈子活在客体框架里的女性,似乎也在各种一早被“定制”好的声音里过完一生。不是没有各种可能,而是很多时候,周围的“声音“像回音壁一样告诉她们——你的人生只有这一种可能。你把这放在大多数男性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人工智能也很像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镜像投射。如果算法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大脑结构,那数据就好比是影响大脑的教材。如果教材本就存在偏见,那人工智能也会传递这种偏见,形成一个闭环,让问题难以被看见或有机会被改善及解决。不过现在蛮多人把AI 当他们“最好的朋友”,用来投射情感、对抗虚无。这么看,AI不仅是对集体主义的映射——它也为个体提供了跳脱出集体主义的可能性。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在多伦多和香港的双重教育经历,如何塑造了你对艺术中个体性与集体主义的看法?


MAO Yu Lynn Yuan:某种程度上来说,集体对应团结,也暗藏攀比、嫉妒等不可避免的人性阴暗面。个体对应孤独,也伴随内心的自由与自我的探索。一个不与外界产生能量交换的个体,很难自发生长出对世界不同维度的观察与视角,就很像出世与入世,两者之间,需要取一个平衡。电影《落跑乐园里的人鱼》中,东方文化里“阴”与“阳”的元素,通过片中反复作为隐喻出现的两条鱼来呈现,也是为什么男女主角分别是女版人鱼与男版人鱼,它们不仅隐喻男性或女性,也象征着世间的阳性力量与阴性力量,算是一种在诸多二元对立矛盾中寻求平衡的哲学智慧。


我出生在中国大陆,少时移居加拿大,疫情回到中国香港发展,算是一直在中西两种文化交融里成长的一代人。我的童年在各种童话故事里度过。在那个中国加入WTO全球化发展的年代里,父亲每一次出差回到家,我就会多一个多元文化的礼物,有那个年代的芭比娃娃、丹麦安徒生的童话绘本、日本的《甜甜小公主》和美国的《贝蒂小姐》(Betty Boop)等DVD……这些东西,我至今还留着。年少时,我在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就读国际学校,接受中外融合的教育;从十多岁成年前后开始,我在观察社会的过程中选择在大学开启了创业之路,而这些人生篇章,都发生在我的第二故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艺术管理本科的学习经历,给了我自由创作的空间和具批判性的思维。因自小喜欢阅读和写作,我可以熟练使用汉字书写表达,也能够在中英文间进行兼具文学性的切换翻译——这算是我与东方文化,尤其中国文化的特殊缘分。中文的许多意境美,英文无法替代;反过来,不少英文词汇的独特美感,也难用中文精准传递。这是独属于每一种文化的东西,就像人的个体性几乎无法复制。而我真正开始深入研究并在思想认知上开始融入东方文化,反倒是在近几年——疫情让我成年后首次在故乡中国连续居住了三年。回国第一年,本计划拍全家福,一周前还与我谈笑的爷爷突然就入院走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目睹亲人离世,我是握着他的手,看着他的心电图在“滴滴”声中变成直线离开的。第二年,奶奶也因年迈相继离世。第三年,刚好是人鱼电影制作期间,陪伴我十余年的猫在多伦多患癌症离开了。那几年,一些朋友因父母而历经戏剧性的人生变故。在东亚社会典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庭联结里,个人境遇似乎随着家庭命运而起伏。自幼对人事物有高度共情力的我,以旁观者的身份默默关切着这些与我无关但牵动心绪的事,在生死、聚散、个体与集体的课题上,连续几年高强度地在别人的故事里“上课”,一课接一课,还有下一课。有挺长一段时间,我非常受这些他人命运故事的负面影响,于是有了这部人鱼电影首作的诞生。后来学会了“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似乎直到自己提笔写TEDx演讲稿时,才恍然——哦,那些都是别人的故事,这才是属于我自己人生轨迹的故事。另外,我长期往返中加两国,常上一秒还在沉浸式地和多伦多朋友聊拍摄方案,下一秒就切换到与北京朋友的电话会议里讨论四足机器狗;没过多久,又与香港朋友商量参加哪场国际论坛。香港大学可持续领导力治理硕士的学习,加之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恰好给了我这个在东西方文化下成长的人发挥所长的空间。思想上的文化冲击在所难免,但我从不认为东西方文化是对立的;相反,当它们高度融合、达成平衡——如东方哲学讲究的阴阳平衡——它就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人类社会实现高度和谐的体现。


说实话,经历中西方文化冲击的近几年,像是梦幻般踏上了一艘光速行驶的时空飞船。周围的世界,似乎一层层剥落。飞船穿梭路过不同的地方,人物更新换代到模糊但又其实清晰。我则长期持续地站在一个又一个非舒适区的气球泡泡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恐惧。一开始像是穿过了一个又一个隧道,再后来像是驶过一条又一条夜行的高速。但最后发现,所有的恐惧,不过是我自己内心造出来的恐惧本惧——就好像我总喜欢开着GPS,因为它是习惯,它是安全感。有天手机没电了,GPS没了,前方也没人引路,当时的我是没有安全感且短暂恐慌的。最后我发现,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路怎么开,并不需要GPS,或者说,不再需要GPS了——毕竟,变革者不需要GPS,自己就是路的方向。莎士比亚写作时,估计也管不了别人心里那一千个哈姆雷特,他要管那么多,就没有大家今天看到的佳作了。很像人需要入世去跟集体产生能量互动链接,但最终仍需回归自我的世界,在独处中提炼生活智慧,完善自我。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希望观众在看完落跑乐园里的人鱼》后,能展开哪些讨论?


MAO Yu Lynn Yuan:一个是——个体觉醒里做自己的力量。觉醒不是让人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野心,陷入虚无主义,出世做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自由”人,而是让人看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想去的地方、想书写的人生轨迹到底是什么,并认真对待驱动自己人生的那个东西——你的心智。回想人生里每一个阶段性的突破,几乎全部源自“做自己“带来的力量——没有选择所有人都会选的路,也没有顾及任何人是否喜欢、是否乐意,甚至没有担心投入与收获的价值是否成正比,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做了自己没有理由就是相信且想要做的事。反而,它“成“了。后来发现,它是做自己的力量,还有人生中逐渐建立的主体性带来的内核稳定——你不再在左右上下、过去未来里寻找现在的意义,因为世界本无意义,而你明白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这个社会看似给出了诸多规则框架来限制我们,但其实,人最大的限制,从来还是自己给自己的设限。


另一个是集体主义里的边界。今年纪念先祖的中元节,我没有走传统仪式去烧香、燃纸、点灯,不过,在对已逝先祖亲人的敬畏与悼念中,喂了一群大鹅和几只松鼠,继续翻了一本讲述美国三代犹太女性的小说,读了其中几个章节。即使在美国优越的中产家庭,也有被父亲家暴致死在精神病院的一代母亲、仅把“嫁得好”当作“配饰”的成功独立的二代女性,以及活在这位常年不着家但光芒万丈的成功母亲阴影下的三代女儿。这世界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家。“Not quite forever, almost forever”(不是永远,但近乎永远)——这是书中三代女儿谈起这种女性亲情纽带时,对二代女性(也就是她的母亲)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美,也很形象地勾勒出生命朝生暮死中冥冥缠绕彼此的那根女性纽带。


而谈到家这个集体里通常代表力量、既是保护罩也是桎梏藩篱的父亲角色,以及男性代际传承这另一种链接时,我用“以子写父”的角度,写过一段诗意的话: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此去经年,山还是山,我还是我。

山是山,我是我。

我是我。


当我们讨论个体价值、集体主义、谈及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边界时,绕不开的终点,终究是人最终的孤独,以及生命的本质——对抗逆熵。人们努力活着对抗世界的无序,那些被打造得”像人一样”的人工智能与AI机器人,又何尝不是在努力试图拥有像人类一样对抗这种无序的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懂得爱自己、尊重并善待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时,那些看似对立的秩序中,用性别、财富、权力等标注高低贵贱的不平等,也许就会如逆熵一般递减了。而这些也是我正在准备中的第二部电影作品要讲的故事。我们在生命里寻寻觅觅的答案,其实一直都在自己身上。希望你也找到它。


阅读《视觉艺术杂志》(Visual Art Journal)上的完整访谈,请访问链接:https://visualartjournal.com/2025/09/23/mao-yu-lynn-yu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