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妤令袁擔任加拿大公益機構The FORUM的女性創業導師
- Editor

- 8月14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9月24日
2025年8月14日 (加拿大多倫多) - 以創新項目建構永續價值為核心的跨國企業帆力(FANIQUE),於2025年8月與加拿大創新、科學和經濟發展部(ISED)資助的公共慈善機構The FORUM達成策略合作。雙方將整合風帆在時尚、生活方式、科技領域的國際創新資源,及The FORUM的女性創業支持平台資源,為女性創業家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Education Resources)、導師指導(Mentorship)、融資機會(Funding Opportunities)及社交活動(Networking)。帆力創辦人毛妤令袁(MAO Yu Lynn Yuan)自2025年8月起正式出任The FORUM創業導師(Entrepreneurship Mentor)。
毛妤令袁表示:“自2024年戰略調整後,帆力始終以‘構建可持續價值’(Build Sustainable Values)為核心,在追求利潤(Profit)的同時,兼顧人文(People)與環境(Planet)的正向影響力——這正是我們倡導的‘商業價值三角模型’(Triangle Business Value Framework, 3P Triangle: Profit, People, Planet)。目前,與全球可持續創新領導力研究院(GISLI,中國香港)聯合發起的‘女性影響力計劃’(Women Impact Initiative)及‘可持續人工智能’(Sustainable AI for Good)公益項目已納入長期戰略;此次與The FORUM攜手賦能女性創業者,亦是這一願景的關鍵實踐。期待通過合作擴大各方正向影響力,為更多女性主導或涉女性領域的創業項目提供更堅實的支持、資源與機遇。”



由加拿大聯邦政府創新、科學和經濟發展部資助的The FORUM公益平台,長期專注培育女性創業者及相關創新項目。其旗下The Forum Pitch作為加拿大知名女性創業路演項目,以社區為核心,助力創業者對接投資人、行業領袖與專家,提升實戰能力與發展空間,針對性解決融資難題。該項目面向加拿大所有計劃12個月內融資的女性創業者,決賽選手可獲上萬元加幣獎金及額外獎項支持。此次合作將深化相關創新項目發展,融入帆力在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先鋒理念,助力打造更多聚焦“商業價值三角模型”、平衡利潤、人文與環境影響的可持續創新項目。
帆力自2013年成立以來,持續推進跨界創新,先後推出《FANIQUE》雜誌(印刷版 ISSN 2369-792X;電子版 ISSN 2369-7318)、打造線上線下體驗式購物模式、孵化科技驅動的智能生活方式品牌、構建F可持續生態鏈平台商業模式等。2019至2023年,其針對青年就業的“創新者計劃”(FANIQUE Innovator Program)累計培育孵化300余名國際創新人才,合作覆蓋北美(加拿大和美國)50余所高校及教育機構。
公共慈善機構The FORUM在導師入職會議中,引入用於多元包容培訓(Inclusive Mentoring)的核心工具 —— 權力/特權輪盤(Wheel of Power/Privilege) 。這一工具以交叉性理論(Intersectionality)為基礎,將社會身份的複雜交互具象化,助力人們理解多元身份如何塑造特權獲取與壓迫體驗,聚焦探討身份疊加對個體社會地位的深層影響 。
權力/特權輪盤本質是社會權力結構的“解構性工具” ,通過可視化呈現,將抽象的“歧視與特權”轉化為可感知、可分析的具體框架。它並非製造身份對立,而是以“系統性不公可視化”為路徑,推動社會看見複雜身份交叉困境,為更精准、更包容的社會變革提供認知基礎 —— 唯有深度理解身份交叉的複雜性,才能真正邁向平等社會的構建。

一、設計邏輯與核心概念
權力/特權輪盤基於交叉性理論(Intersectionality) 構建,強調個體身份並非單一標籤的簡單集合,而是性別、種族、階級、性取向等多重身份的交叉疊加體 。這些身份在社會結構中,會同時產生“特權賦予(Privilege-granting)”與“邊緣化壓迫(Marginalization-imposing)”效應,輪盤通過可視化分類,清晰呈現兩類核心身份光譜:
特權端(Power-aligned) :處於輪盤內層的優勢身份(如白人、富裕群體等 ),依託社會既有規則,更易獲取資源分配、社會尊重與發展機會,是社會特權體系的“天然受益者”。
邊緣端(Marginalized) :處於輪盤外層的弱勢身份(如無證移民、有色人種、貧困群體等 ),因社會結構的系統性壓迫,長期面臨資源匱乏、歧視性對待等生存困境,屬於“被結構性邊緣化”群體。
二、身份維度光譜解讀
輪盤覆蓋多類社會身份維度,每類均呈現“特權-邊緣”的連續光譜,以下為關鍵維度解析:
(1)公民身份(Citizenship)- “公民(Citizen)”依託法律框架,享有完整社會福利與權利保障;“無證移民(Undocumented)”則因身份缺失,陷入生存保障、合法就業、基本權利被剝奪的多重困境。
(2)膚色(Skin colour)- 在種族主義社會結構中,“白人(White)”憑借歷史文化慣性,持續壟斷教育資源分配、職場晉升通道;“深色皮膚(Dark skin colour)”群體則高頻遭遇就業歧視、暴力偏見等系統性壓迫。
(3)教育(Formal Education)- “精英教育背景(Elite education)”者,在學歷通脹環境下仍保有職場議價權與社交網絡優勢;“未受正規教育(No formal education)”群體因知識壁壘,面臨階層突破的“認知性鎖死”。
(4)語言(Language)- “主流語言使用者(如英語國家‘Learned English’群體)”,依託文化主導權,在跨場景交流中佔據天然優勢;“非母語/小眾語言使用者(Non-English language)”則因溝通壁壘,易被邊緣化。
(5)性取向(Sexuality)- “異性戀(Hetero - sexual)”因社會文化對“正統性取向”的默認,在婚姻制度、職場環境中享有更高安全性;“LGBTQ+群體”則可能面臨歧視暴力、權利限制等結構性壓迫。
(6)財富(Wealth)- “富有群體(Wealthy)”通過資本掌控力,深度參與社會規則制定;“貧困群體(Poor)”受經濟基礎限制,在醫療可及性、教育公平性、社會流動性上陷入“系統性弱勢循環”。
(7)住房(Housing)- “有產者(Owns property)”依託房產實現財富積累與生活穩定性;“無家可歸者(Homeless)”則因生存空間缺失,陷入“社會可見性剝奪 + 生存危機”的雙重邊緣。
(8)體型(Body size)- “主流審美體型(‘Ideal’ body size)”者,憑借文化審美慣性,在社交、職場場景更易獲得正向反饋;“非標準體型(如肥胖Large Body size、瘦弱Skinny)”群體,則因身材焦慮與歧視,高頻遭遇心理壓力、機會剝奪。
(9)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神經典型群體(Neuro-typical,即心理健康群體)”因社會對“積極心理狀態”的隱性偏好,更易獲取資源傾斜;“心理疾病群體(Mental Health issues)”則因污名化標籤,陷入醫療資源不足、職場包容性缺失的困境。
(10)性別(Gender)- “Cisgender(順性別)”群體,在社會文化默認的性別秩序中,尤其男性、享有與性別角色綁定的常規權益;“transgender/non-binary(跨性別/非二元性別)”群體,因性別認同突破傳統框架,常面臨身份不被承認、醫療資源獲取難、職場與社交歧視等困境 。
(11)能力/殘障(Ability/Disability)- “身體健全(Non-disabled)”者,在物理環境(如無障礙設施缺失)與社會觀念層面,天然適配主流生活場景;“殘障群體(Some disability,包括肢體殘障、認知障礙等)”則因環境與觀念的雙重限制,面臨出行難、教育就業機會少、社會參與度低等問題,且常遭遇“被憐憫”“被忽視”的邊緣處境 。
(12)年齡(Age)- “青壯年(隱含在主流社會資源分配的優勢年齡區間,如具備勞動能力、社會參與力的年齡段)”群體,在職場、消費等場景更具話語權;“老年人(如‘elderly’相關潛在邊緣狀態)”“兒童(未獨立社會身份的群體)”等,因年齡帶來的社會角色限制,可能面臨資源分配後置(如老年人醫療資源擠兌、兒童權益被忽視)、社會參與度低等情況,屬於年齡維度上的邊緣端 。
三、應用價值與反思意義
個人層面:身份複雜性反思
工具幫助個體認知“身份的復合性”—— 不存在純粹的“特權者”或“邊緣者”。例如“白人女性”,既可能因“女性”身份遭遇性別結構壓迫,又因“白人”身份享受種族特權 。這種認知,能清晰揭示個體“特權受益與壓迫承受”的並存狀態。
社會層面:系統性不公揭示
輪盤直觀呈現“壓迫的交叉性”—— 不公並非單一身份導致,而是多重身份疊加的結構性結果。如“黑人女性”,同時承受種族與性別的雙重壓迫,困境複雜度遠超“黑人男性”或“白人女性”單一維度 。這啓示社會治理需聚焦“交叉性歧視”,突破單一維度的解決路徑。
實踐場景:多元領域應用
權力/特權輪盤常見於應用在 企業DEI (Diversity, Equality, and Inclusion) 多元平等包容實踐、社會運動與政策制定:
企業:制定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環境社會治理相關的多元包容制度時,需覆蓋差異化需求(如女性職場安全保障、少數族裔晉升通道建設);
公益:開展救助行動時,需精准識別“無家可歸移民女性”等多重邊緣群體的復合困境;
政策:制定公平性政策時,需納入交叉性視角,避免“單一身份優先”導致的不公。
關於The FORUM
公共慈善機構The FORUM成立於2002年,由加拿大聯邦政府創新、科學和經濟發展部(ISED)資助,二十餘年來持續服務加拿大女性創業者。該組織總部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已為全加超過18,000名女性創業者提供支持,其使命是為女性創業者賦能智慧、金融及社會資本,助力她們激活、獲取並拓展實現願景所需的各類資源。通過推動女性創業促進加拿大經濟發展,The FORUM在社區及國家層面均產生積極影響,其多樣化項目覆蓋創業全週期,為不同階段的女性創業者提供切實方案、個性化指導、資金渠道及社區支持。
官網:www.theforum.ca
關於ISED
加拿大創新、科學和經濟發展部(Innovation, Sci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ada,簡稱ISED)是加拿大聯邦政府核心部門,負責監管工商業、促進科學與創新及支持經濟發展等職能。其監管的部門及機構包括加拿大統計局、加拿大旅遊局、加拿大商業發展銀行等,並與加拿大創新基金會、加拿大科學院理事會等組織緊密關聯。在科技創新領域,助力企業及非營利機構將創意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在貿易投資領域,推動企業出口並吸引外資;在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提供資金、信息及服務支持。此外,該部門負責審核非文化項目的外國投資,其前身加拿大工業部(Industry Canada)承擔的電子電器產品加拿大市場准入認證職能,目前仍由ISED延續。
官網:www.ised-isde.canada.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