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毛妤令袁: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視覺藝術期刊》藝術家專訪

  • 作家相片: Editor
    Editor
  • 9月23日
  • 讀畢需時 16 分鐘

2025 年 9 月 23 日 (美國紐約) — 植根於紐約、聚焦全球新興視覺藝術人才的《視覺藝術期刊》(Visual Art Journal)雜誌對新銳藝術家、新人導演毛妤令袁(MAO Yu Lynn Yuan)進行了深度專訪,探討其在藝術創作中融合的東西方文化、超現實主義元素的運用,以及電影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的融合等方面的獨特視覺與創作實踐。


長期往返並居住於多倫多、深圳、香港三地的毛妤令袁在此次深度訪談中,用“思想性、創新性、先鋒大膽”來形容自己的藝術創作風格,並以“通過創作傳播積極價值”的宗旨進行她的電影藝術創作。此次專訪中,她首次完整拆解她的獲獎作品《落跑樂園裡的人魚》(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的創作心路旅程——這部始於2019年、2024年5月在加拿大獨立電影節(CIFF)首映的實驗藝術電影作品,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織中,以18世紀英文人魚古詩為靈感,代入東方陰與陽的哲思為敘事內核。


ree
ree
ree


專訪中,毛妤令袁分享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話:“這個社會看似給出了諸多規則框架來限制我們,但其實,人最大的限制,從來還是自己給自己的設限。”(英文原文:”Society may seem to impose numerous rules and frameworks to restrict us, but in truth, the greatest limitation we face has always been the ones we set on ourselves.”)她談到個體覺醒時,給出了一個頗具哲思的視角:


“覺醒不是讓人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野心,陷入虛無主義,出世做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自由”人,而是讓人看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成為的自己、想去的地方、想書寫的人生軌跡到底是什麼,並認真對待驅動自己人生的那個東西——你的心智。回想人生里每一個階段性的突破,幾乎全部源自“做自己“帶來的力量——沒有選擇所有人都會選的路,也沒有顧及任何人是否喜歡、是否樂意,甚至沒有擔心投入與收穫的價值是否成正比,而是跟隨自己的內心,做了自己沒有理由就是相信且想要做的事。反而,它“成“了。後來發現,它是做自己的力量,還有人生中逐漸建立的主體性帶來的內核穩定——你不再在左右上下、過去未來里尋找現在的意義,因為世界本無意義,而你明白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英文原文:“Awakening does not mean abandoning the ambition to become a better self, sinking down to nihilism, or withdrawing from the world to be free and caring about nothing. Instead, it means gaining clarity on who you truly want to be, where you truly want to go, and what kind of life path you truly want to forge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and earnestly tending to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your life: your mind. When reflecting on every pivotal breakthrough in life, nearly all of them stem from the strength brought by ‘being oneself’. You did not take the path everyone else chose, nor did you worry about whether others liked it or not. You did not even fret over whether the value of investment matches the gain. Instead, you followed your inner voice and did what you believed in and desired without needing a reason. And surprisingly, it ‘succeeded.’ The strength comes not only from ‘being oneself’ but also from the inner stability fostered by the sense of selfhood gradually built over time—you no longer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the present in hesitation, the past, or the future. For the world inherently has no meaning, yet you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your existence is the meaning itself.“)


毛妤令袁在訪談中回應選擇人魚作為一部藝術電影主角的原因,源於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形象是隨著女性社會地位演變被不斷解讀的符號。在她的影片中,人魚不僅象徵女性,同時也反向隱喻男性的個體覺醒。她選用六位不同年齡、文化背景的女性AI為影片旁白配音,借此映射女性被困於傳統性別框架的命運,呼籲人們關注性別平等,探索“成為自己”的力量。影片中AI生成聲音的運用,既是作為電影製作工具的存在,又成為電影內容本身的一部分,具雙重的隱喻意義。


目前,完整網絡版專訪內容已上線該刊官網(https://visualartjournal.com/2025/09/23/mao-yu-lynn-yuan/),為藝術愛好者揭開這部跨文化作品背後的深層思考。本次藝術家專訪的文章收錄於《視覺藝術期刊》(Visual Art Journal)雜誌印刷版的第38期(Vol. 38),預計於2025年10月後出版。



ree

關於《視覺藝術期刊》(Visual Art Journal)

創立於美國紐約的《視覺藝術期刊》(Visual Art Journal)是知名視覺藝術刊物,聚焦全球文化藝術實踐,深度挖掘新興藝術家創作背後的思想。該期刊覆蓋全球上千餘位藝術從業者,並積極推廣視覺藝術相關的藝術作品。

官網:www.visualartjournal.com


ree

以下內容節選自採訪(中文採訪內容為翻譯版本,僅供參考):


《視覺藝術期刊》雜誌(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藝術家專訪:毛妤令袁


你居住在哪?

多倫多、深圳、香港


你的教育背景?

香港大學可持續領導力與治理社會科學碩士;多倫多大學藝術管理文學學士


用三個詞描述你的藝術創作

思想性、創新性、先鋒大膽


你的創作宗旨

通過創作傳播點積極價值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的作品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影響。在創作過程中,你是如何駕馭並融合這兩種視角的?


MAO Yu Lynn Yuan:東西方文化更像是自然而然融入到我以一個生於中國、長在加拿大的女性電影導演視角觀察世界所創作的作品中。《落跑樂園裡的人魚》(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對我而言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它是我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誕生於我面對人生諸多選擇以及周遭人事物繁雜的時期——靈感源自一首18世紀關於人魚的英文古詩詞;敘事交織在女演員高子瑩(Gloria Gao)演繹的美人魚初版,與後來補拍時男演員黃保國(Huang Baoguo)飾演的人魚最終版本中,更藏於友情客串的方昆(Fung Kun)以不露臉的意象化表演、宰殺兩條魚所塑造的屠夫角色里。


白色桌布、寬大白襯衫、命運拋給每個人的檸檬……無論性別,人們似乎總被困於社會賦予各自的思想框架中。影片結尾在無歌詞的旋律《Deeper Than the Ocean》中昇華——似東方文化里的陰陽兩極,兩條魚恰是陰性力量與陽性力量的平衡象徵,缺了任何一端,都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畢竟,真正的力量不分性別。那未加言說的終章,或許是有的人的愛,或許是有的人對命運的掙脫,亦或是有人對自我的覺醒。


這部始於2019年的電影創作,終於2024年5月25日在加拿大CIFF首映。從拍攝、剪輯、劇本打磨到製作宣發,整整五年的跨度,亦是我如蠶繭層層剝落,掙脫既定人生軌跡,最終完成自我突破與重塑的五年。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在《落跑樂園裡的人魚》中,超現實主義意象佔據核心地位。是什麼吸引你將超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視覺語言?


MAO Yu Lynn Yuan:夢境是我的靈感源泉。我從小就很愛睡覺,經常做各種光怪陸離而且畫面奇幻而美的夢,有的還是後來真實發生了的預知夢。電影作品里也多次用到夢境與現實、沈睡與醒來等隱喻場景的切換。我覺得富有象徵意義的元素,類似夢、閾限空間,還有生活里看似不經意出現的各種特別的人事物,其實都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尋內心答案的指示物。


我有日常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所以日積月累里對各類信息知識的攝入量很大,從商業、金融、政治到文化、藝術、時尚,甚至是各種冷門的小眾領域,我都會看一些。我經常會在夢到、看到一個特別的東西時,就去檢索它在不同文化里的寓意和象徵,並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形成了我腦子裡海量豐富的“數據庫”。


比如我有一次夢到一隻蜘蛛從去世外公家的老院子向我爬,它越長越大,長到巨大,似乎要攻擊我——在夢里,我像捏大閘蟹一樣單手拎起了一隻巨大的蜘蛛,把它幾只腳咔咔掰斷了。後來查閱關於蜘蛛的文化寓意還有看解夢時,意識到我內心恐懼的一部分可能來源於男權社會,尤其是東亞社會傳統家庭,對於女性的規訓和約束。而夢里的行為,似乎也象徵自己內心其實具備打破這類束縛也是桎梏的勇氣和能力。


有趣的是,我後來還用AI畫圖工具把這夢境生成了一張塔羅牌——一個優雅的女孩淡定溫柔地徒手擒了一隻巨型蜘蛛。畫面還挺逗,蜘蛛驚慌被捉了還顯得有點可愛,整體有點像塔羅牌的星幣一,預示有關物質等現實世界生活基礎的重構。


就好像蜘蛛這類元素的出現,在視聽語言創作里,可以渲染危險、不安、恐懼等情緒。而電影或其他藝術作品,也是各類元素的一種抽象的情緒感知傳遞。超現實主義意象的使用,可以營造一種跨越空間、時間的想象氛圍。而創作者的價值,也在於給予人們跨越文化、空間與時間的情感共鳴。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美人魚是神話中反復出現的形象。是什麼讓你選擇這一符號來探索性別與能動性主題?


MAO Yu Lynn Yuan:安徒生的《美人魚》是我最喜歡的童話故事之一。美人魚其實是一個隨著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演變而一再被重新解讀的人物——她既是為救王子犧牲的“戀愛腦”,也是嚮往自由、化作泡沫飛向天空的海的女兒與公主,同時又是一個需要脫離“以海隱喻父權”這一既是強大庇護、也是個人桎梏的束縛,才能擁有屬於自己天空的獨立個體。在《落跑樂園裡的人魚》這部電影中,我挑選了六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的女性AI擔任旁白配音,還通過她們的聲音朗誦合成了同一首18世紀關於人魚的英文古詩,講的其實是同一種女性命運——她美麗、高貴、聖潔,最終還是逃不開一個以相夫教子為終極人生目標的女性客體化社會性別框架。主體和客體的區別是:主體的人生在講一個“我是誰”的故事,而客體的人生在講一個“我是誰的誰”的故事。當我們以性別來看這樣一種既定的社會框架時,你會發現男性一生被期待成功,而女性一生被期待嫁得好。大多數人困在這樣的性別框架與無形的社會規訓中,潦草度過一生——既未收穫所謂的“成功”,也看清了“所謂嫁得好”背後需要付出的東西。現實中,有人教如何成功,有人教如何嫁得好,但顯少有人引導如何“成為自己”。在東方電影藝術作品里,中國動畫導演梁旋和張春的《大魚海棠》(2016),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的《輝夜姬物語》(2013),還有中國台灣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2000)都在講這種個人覺醒與集體主義的矛盾。當個體走入家庭、家族,乃至任一具體集體時,通常需要背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不可避免的連帶責任與共業命運——而這一點,往往在集體主義的宏大敘事下被忽略不計。


回到美人魚這個特別的意象本身,我覺得她是女性個體覺醒的代表。因為做自己,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特權。Being yourself is a privilege. 我在擔任某女性創業者公益組織導師期間,接觸並瞭解到平權運動的一個工具——權力輪盤圖。它通過解構社會階層矛盾來為平權提供理論認知基礎,十二種色譜里分別羅列著身份、年齡、性別、財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可用等級量化的指標,越接近中心層,越構成特權,反之,越被社會邊緣化。它其實也很像構成集體世界的某一種秩序。在疫情開啓的這個混亂時代里,大家在各種對立中,罵罵咧咧說著男女矛盾,講著階級固化,愁著明天、明年不知道又變什麼樣了的東西。但其實每一個人獨特自我構成的內在力量,它沒有分類,不論男女,沒有高低,也無貴賤,不需要證明給任何人看,也不用在輪盤里佔到多少個位置又有多接近輪盤的中心——它是讓人無條件接納並喜歡每時每刻尤其是當下的自己的東西。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愛。由愛自己開始,再到別人,延伸至更廣闊的世界。這也是我在今年年初一場TEDx演講中提出的核心主題——“接納自己”(Embrace Your Uniqueness)。這也是意識形態層面中,許多人未曾意識到的、自己隨時可以自由擁有的特權——做自己的力量。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這部影片運用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和多層次的文學隱喻。你是如何在視覺美感與主題深度之間取得平衡的?


MAO Yu Lynn Yuan:一個電影導演的視角,及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其實是這個講故事的人觀察、對話世界的一種呈現。我覺得它們某種程度上並不矛盾衝突。就像當條件滿足時,女性其實並不需要平衡家庭與事業。主題深度主要依賴創作前期,也就是故事本身——核心是你想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視覺美感就是拍攝製作過程的事了,它是建立在故事這個基礎之上的東西。形象點,我們可以把電影藝術比作一棵樹,故事是樹根,視覺是樹枝。電影藝術的本質,還是一種思想的傳遞。所以它本身想表達的內容,遠遠大過於它的表達好不好看、美不美。至於視覺美感,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幼時曾獲獎併發表出版過作品;年少剛創業時選擇了熱愛的時尚藝術行業賽道,作為創意總監,我為當時發行的雜誌製作了大量時尚藝術片——至於審美,它算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一種基礎,我反而沒有刻意去打磨。倒是有時需要反過來注意,會不會在構圖佈景呈現上顯得太像時尚大片了?這點也是在以後拍攝製作更生活化的內容時需要尤其注意的。當以拍攝超現實風格的內容時,人們一般並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在影片中特意使用了人工智能生成的聲音。在你的敘事中,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既是工具又是隱喻的雙重身份?


MAO Yu Lynn Yuan:電影的人工智能旁白暗示一種聲音的缺失。我們在混沌複雜的世界里,遇見同樣找尋秩序的人工智能,恐懼、驚喜、擔憂、信任……當種種情緒交織之際,何曾想過:當下乃至未來很多年,那一台台、一架架、一部部本該冰冷的超級人工智能“大腦”,最渴望擁有的不過是我們轉瞬間的喜怒哀樂?人工智能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很像權力於人類社會的存在,具有交叉性雙刃劍的作用。就像權力本身並無對錯,錯的只能是不當使用權力給其他人帶來負面影響的人,這裡把權力替換成人工智能,邏輯也一樣成立。


人工智能作為工具,既可以被定制,也可能製造加劇認知差異的信息繭房。就像我刻意選取的六個不同年齡文化背景的AI女性機器人,她們的語速、語調、情感,包括說話的內容都可以被“定制“。對應到人類,尤其是大多數本來就一輩子活在客體框架里的女性,似乎也在各種一早被“定制”好的聲音里過完一生。不是沒有各種可能,而是很多時候,周圍的“聲音“像回音壁一樣告訴她們——你的人生只有這一種可能。你把這放在大多數男性身上,其實也是一樣的。人工智能也很像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鏡像投射。如果算法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大腦結構,那數據就好比是影響大腦的教材。如果教材本就存在偏見,那人工智能也會傳遞這種偏見,形成一個閉環,讓問題難以被看見或有機會被改善及解決。不過現在蠻多人把AI 當他們“最好的朋友”,用來投射情感、對抗虛無。這麼看,AI不僅是對集體主義的映射——它也為個體提供了跳脫出集體主義的可能性。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在多倫多和香港的雙重教育經歷,如何塑造了你對藝術中個體性與集體主義的看法?


MAO Yu Lynn Yuan:某種程度上來說,集體對應團結,也暗藏攀比、嫉妒等不可避免的人性陰暗面。個體對應孤獨,也伴隨內心的自由與自我的探索。一個不與外界產生能量交換的個體,很難自發生長出對世界不同維度的觀察與視角,就很像出世與入世,兩者之間,需要取一個平衡。電影《落跑樂園裡的人魚》中,東方文化里“陰”與“陽”的元素,通過片中反復作為隱喻出現的兩條魚來呈現,也是為什麼男女主角分別是女版人魚與男版人魚,它們不僅隱喻男性或女性,也象徵著世間的陽性力量與陰性力量,算是一種在諸多二元對立矛盾中尋求平衡的哲學智慧。


我出生在中國大陸,少時移居加拿大,疫情回到中國香港發展,算是一直在中西兩種文化交融里成長的一代人。我的童年在各種童話故事里度過。在那個中國加入WTO全球化發展的年代里,父親每一次出差回到家,我就會多一個多元文化的禮物,有那個年代的芭比娃娃、丹麥安徒生的童話繪本、日本的《甜甜小公主》和美國的《貝蒂小姐》(Betty Boop)等DVD……這些東西,我至今還留著。年少時,我在深圳這座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就讀國際學校,接受中外融合的教育;從十多歲成年前後開始,我在觀察社會的過程中選擇在大學開啓了創業之路,而這些人生篇章,都發生在我的第二故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藝術管理本科的學習經歷,給了我自由創作的空間和具批判性的思維。因自小喜歡閱讀和寫作,我可以熟練使用漢字書寫表達,也能夠在中英文間進行兼具文學性的切換翻譯——這算是我與東方文化,尤其中國文化的特殊緣分。中文的許多意境美,英文無法替代;反過來,不少英文詞彙的獨特美感,也難用中文精准傳遞。這是獨屬於每一種文化的東西,就像人的個體性幾乎無法複製。而我真正開始深入研究並在思想認知上開始融入東方文化,反倒是在近幾年——疫情讓我成年後首次在故鄉中國連續居住了三年。回國第一年,本計劃拍全家福,一周前還與我談笑的爺爺突然就入院走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目睹親人離世,我是握著他的手,看著他的心電圖在“滴滴”聲中變成直線離開的。第二年,奶奶也因年邁相繼離世。第三年,剛好是人魚電影製作期間,陪伴我十餘年的貓在多倫多患癌症離開了。那幾年,一些朋友因父母而歷經戲劇性的人生變故。在東亞社會典型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家庭聯結里,個人境遇似乎隨著家庭命運而起伏。自幼對人事物有高度共情力的我,以旁觀者的身份默默關切著這些與我無關但牽動心緒的事,在生死、聚散、個體與集體的課題上,連續幾年高強度地在別人的故事里“上課”,一課接一課,還有下一課。有挺長一段時間,我非常受這些他人命運故事的負面影響,於是有了這部人魚電影首作的誕生。後來學會了“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似乎直到自己提筆寫TEDx演講稿時,才恍然——哦,那些都是別人的故事,這才是屬於我自己人生軌跡的故事。另外,我長期往返中加兩國,常上一秒還在沈浸式地和多倫多朋友聊拍攝方案,下一秒就切換到與北京朋友的電話會議里討論四足機器狗;沒過多久,又與香港朋友商量參加哪場國際論壇。香港大學可持續領導力治理碩士的學習,加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橋梁的角色,恰好給了我這個在東西方文化下成長的人發揮所長的空間。思想上的文化衝擊在所難免,但我從不認為東西方文化是對立的;相反,當它們高度融合、達成平衡——如東方哲學講究的陰陽平衡——它就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智慧,也是人類社會實現高度和諧的體現。


說實話,經歷中西方文化衝擊的近幾年,像是夢幻般踏上了一艘光速行駛的時空飛船。周圍的世界,似乎一層層剝落。飛船穿梭路過不同的地方,人物更新換代到模糊但又其實清晰。我則長期持續地站在一個又一個非舒適區的氣球泡泡里,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恐懼。一開始像是穿過了一個又一個隧道,再後來像是駛過一條又一條夜行的高速。但最後發現,所有的恐懼,不過是我自己內心造出來的恐懼本懼——就好像我總喜歡開著GPS,因為它是習慣,它是安全感。有天手機沒電了,GPS沒了,前方也沒人引路,當時的我是沒有安全感且短暫恐慌的。最後我發現,其實我一直都知道路怎麼開,並不需要GPS,或者說,不再需要GPS了——畢竟,變革者不需要GPS,自己就是路的方向。莎士比亞寫作時,估計也管不了別人心裡那一千個哈姆雷特,他要管那麼多,就沒有大家今天看到的佳作了。很像人需要入世去跟集體產生能量互動鏈接,但最終仍需回歸自我的世界,在獨處中提煉生活智慧,完善自我。


Visual Art Journal Magazine:你希望觀眾在看完落跑樂園裡的人魚》後,能展開哪些討論?


MAO Yu Lynn Yuan:一個是——個體覺醒里做自己的力量。覺醒不是讓人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野心,陷入虛無主義,出世做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自由”人,而是讓人看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成為的自己、想去的地方、想書寫的人生軌跡到底是什麼,並認真對待驅動自己人生的那個東西——你的心智。回想人生里每一個階段性的突破,幾乎全部源自“做自己“帶來的力量——沒有選擇所有人都會選的路,也沒有顧及任何人是否喜歡、是否樂意,甚至沒有擔心投入與收穫的價值是否成正比,而是跟隨自己的內心,做了自己沒有理由就是相信且想要做的事。反而,它“成“了。後來發現,它是做自己的力量,還有人生中逐漸建立的主體性帶來的內核穩定——你不再在左右上下、過去未來里尋找現在的意義,因為世界本無意義,而你明白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這個社會看似給出了諸多規則框架來限制我們,但其實,人最大的限制,從來還是自己給自己的設限。


另一個是集體主義里的邊界。今年紀念先祖的中元節,我沒有走傳統儀式去燒香、燃紙、點燈,不過,在對已逝先祖親人的敬畏與悼念中,餵了一群大鵝和幾只松鼠,繼續翻了一本講述美國三代猶太女性的小說,讀了其中幾個章節。即使在美國優越的中產家庭,也有被父親家暴致死在精神病院的一代母親、僅把“嫁得好”當作“配飾”的成功獨立的二代女性,以及活在這位常年不著家但光芒萬丈的成功母親陰影下的三代女兒。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完美的家。“Not quite forever, almost forever”(不是永遠,但近乎永遠)——這是書中三代女兒談起這種女性親情紐帶時,對二代女性(也就是她的母親)說的一句話。我覺得很美,也很形象地勾勒出生命朝生暮死中冥冥纏繞彼此的那根女性紐帶。


而談到家這個集體里通常代表力量、既是保護罩也是桎梏藩籬的父親角色,以及男性代際傳承這另一種鏈接時,我用“以子寫父”的角度,寫過一段詩意的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此去經年,山還是山,我還是我。

山是山,我是我。

我是我。


當我們討論個體價值、集體主義、談及人與人的關係以及邊界時,繞不開的終點,終究是人最終的孤獨,以及生命的本質——對抗逆熵。人們努力活著對抗世界的無序,那些被打造得”像人一樣”的人工智能與AI機器人,又何嘗不是在努力試圖擁有像人類一樣對抗這種無序的能力?當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愛自己、尊重並善待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時,那些看似對立的秩序中,用性別、財富、權力等標注高低貴賤的不平等,也許就會如逆熵一般遞減了。而這些也是我正在準備中的第二部電影作品要講的故事。我們在生命里尋尋覓覓的答案,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身上。希望你也找到它。


閱讀《視覺藝術雜誌》( Visual Art Journal )上嘅完整訪問,請訪問連結: https :// visualartjournal . com/2025/09/23/mao-yu-lynn-yu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