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毛妤令袁與ArteSettima雜誌談人工智能AI與性別平等
- Editor

- 2023年6月6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8月21日
2023 年 6 月 6 日(義大利米蘭)—— ArteSettima 雜誌(ArteSettima Magazine)發布了對新銳導演毛妤令袁(MAO Yu Lynn Yuan)的專訪,圍繞其獲獎影片《落跑樂園裡的人魚》(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探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的議題。總部位於義大利的 ArteSettima 雜誌以聚焦全球知名電影人及電影相關藝術作品著稱,該雜誌將《落跑樂園裡的人魚》評價為「一部發人深省、突破邊界的實驗短片,熱忱倡導性別平等事業」(英文原文:"A thought-provoking and boundary-pushing experimental short film that passionately champions the cause of gender equality")。此外,雜誌還特別提及毛妤令袁在影片中對人工智能 AI 的運用:「《落跑樂園裡的人魚》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藝術選擇,是在影片結尾通過人工智能配音呈現文字內容。這一精心設計的處理為作品增添了最終的深度與共鳴,給觀眾留下持久的印象。」(英文原文:"One noteworthy artistic choice in The 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 is the inclusion of text at the film’s conclusion realized through the use of an AI voice. This skillfully executed decision adds a final touch of depth and resonance, leaving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the audience.")
在專訪中,導演毛妤令袁也闡述了人工智能配音與影片的關聯:「在我的影片《落跑樂園裡的人魚》中,配音特意選用了來自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女性人工智能聲音,觀眾若不查看演職人員表,根本無法分辨(到底是人還是人工智能的配音)。這些女性機器人甚至帶有各自文化背景的口音。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影片中外形美麗的人魚女全程是沒有台詞的 —— 這是一種反諷式的映射,引發觀眾深入思考:她的聲音呢?她為什麼不說話?」(英文原文:“In my film, 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 voiceover work is done by female AI purposefully chosen from different ages and cultures, which audiences don’t recognize without checking the credits. Each of these female robots even has her own cultural accent. In contrast, the beautiful-looking mermaid woman speaks no lines in the movie scenes, as an ironical reflection. It creates profound questions in the audience’s imagination about where her voice is and why she is not speaking.”)
該專訪的網路版可在ArteSettima雜誌官網查閱:https://artesettima.it/2023/06/06/mao-yu-lynn-yuan-mermaid-in-the-garden-of-escapism-ia-and-gender-equality/
關於 ArteSettima 雜誌
ArteSettima 雜誌(ArteSettima Magazine)月讀者逾 6 萬人,在社交媒體上擁有超過 160 萬的線上關注者。該雜誌致力於探索電影如何通過多種語言連接大眾,拒絕精英主義。雜誌已與多個重要的電影及文化機構開展合作項目,包括流媒体平台 MUBI、國際 MUDEC 博物館、短片流媒体網絡 We-Short 及歌德學院等。其核心目標是發掘當代新派電影中的佳作並給予應有的認可,為全球電影人提供絕對的創作自由。
官網:www.artesettima.it
關於毛妤令袁
毛妤令袁(MAO Yu Lynn Yuan)在以導演身份受到關注前,曾從事企業家、投資者及創意總監工作十餘年。她將電影視為探索世界與個體存在的旅程,其影片主題圍繞性別平等、階級差異及東西方文化展開。她的首部獲獎短片《落跑樂園裡的人魚》(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在電影製作中率先融合新技術,全程採用人工智能進行配音。




以下內容節選自採訪(中文採訪內容為翻譯版本,僅供參考):
ArteSettima 雜誌專訪毛妤令袁:談人工智能與性別平等之下的《落跑樂園裡的人魚》
《落跑樂園裡的人魚》(Mermaid in the Garden of Escapism)是一部引人深思且勇於突破疆界的實驗短片,它積極倡導性別平等。這部電影由毛妤令袁(MAO Yu Lynn Yuan)執導。該片將觀眾帶入一個寧靜誘人的花園場景,在那裡,由女演員高子瑩(Gloria GAO)飾演的美人魚愜意地躺在桌布上;然而,這一田園詩般的寧靜被一個縈繞的聲音突然打破,將這片曾平靜的內心花園拖入噩夢般的境地。
導演毛妤令袁的視聽語言似乎從著名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那裡獲得靈感,為影片注入一種神秘氛圍,留有充足空間供觀眾進行多種解讀。伴隨每一次場景轉換,都在邀請觀眾更深入探究影片抽象的本質,揭開新的意義層面,引發個體反思。該電影這一引人入勝的特質值得關注,它讓觀眾與影片產生深刻共鳴,並促使人們在反復觀看時獲得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
《落跑樂園裡的人魚》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藝術選擇是,該影片結尾處加入了通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語音呈現的文字。這一精心設計的處理為影片增添了最後一層深度共鳴,給觀眾留下持久印象。這部電影展現了毛妤令袁作為導演的才華,其極具張力且連貫的設計,既支撐了敘事主題,又保持了具有吸引力的節奏,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我們有幸對她進行了採訪。
ArteSettima 雜誌:請跟我們講講這部電影的創作過程。
毛妤令袁:《落跑樂園裡的人魚》是一部沒有分鏡頭腳本(故事板)的電影。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先把故事轉化為腳本上的視覺分解鏡頭,然後和劇組一起在拍攝日程表上規劃好所有安排。過去十年,作為創意總監,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以系統化的思維製作內容。但這部電影的創作很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它的誕生並沒有太多規劃。主演 Gloria 是一位具有豐富戲劇經驗的演員,也是我的朋友。她在電影裡的表演遵循我的指導,特意為觀眾營造出一種模糊不清的氛圍。通過不同電影場景中的隱喻,為觀眾留下想象空間,讓他們結合自身對主題的感受和認知去想象故事。最初使用人工智能配音也是出於節省時間的偶然之舉。我選了一家叫 LOVO AI 的矽谷初創公司來做人工智能配音,然後將這些聲音剪輯成了一段合聲作品。總體效果看,這成了影片中一個諷刺意味的元素,凸顯了在父權社會中,聲音感知反映了女性話語權的缺失。簡而言之,這部電影製作沒有太多規劃,獲得獎項也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或許這是時代的幸運產物,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作為一名女性電影導演的存在。
ArteSettima 雜誌:總的來說,尤其是對於這部作品,對你產生影響的文化、文學、音樂、電影和哲學因素有哪些?
毛妤令袁:我在中國出生,在加拿大長大。東西方文化在我的審美和價值觀認知中都有跡可循。在我看來,不是哪一種文化優於另一種,它們只是各不相同。有時在觀點上產生碰撞,但最終融合成人類共有價值觀的其中一種。當下我們看到人工智能(或者說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蓬勃發展,人類與機器人在社會中的界限逐漸模糊。也許有一天,當你在街上看到人形機器人向你打招呼時,你都分不清它們到底是機器人還是人。在我的電影《落跑樂園裡的人魚》中,配音特意選用了來自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女性人工智能聲音,觀眾如果不看演職人員表的話是分不出來的。每個女性機器人(配音)甚至還有自己的口音。相比之下,影片中外表美麗的美人魚女性角色沒有一句台詞,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性的反映。讓觀眾在想象中引發深刻的疑問:她的聲音在哪?她為什麼不說話?
美人魚在文學作品中是一個特殊存在。我選擇了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的詩歌《美人魚》作為配音腳本,這首詩頗具諷刺意味,描繪了遠古時期的一個美麗人魚如何被陸地上的男性以男性凝視的目光追逐,並被當作性幻想載體以及象徵男性社會地位的戰利品。影片中有一個標誌性場景:美麗的人魚躺在白色的野餐桌布上,穿一件男士的超大號白襯衫,沒穿褲子,這是一幕具有諷刺意味的隱喻。每個人對它可能都有不同觀感。這一靈感源自日本的「女體盛」習俗,即將食物放在處女的裸體上以取悅男性。某種意義下,在男性凝視裡,美人魚的價值如同一種稀有的美味佳餚,有「保質期」,又或是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對黛西的痴迷那樣,美人魚是一種社會性的戰利品。這種痴迷與父權社會中無形構建的外貌、社會階層,以及價值觀緊密相連,從而引發關於性別平等的熱烈討論。
ArteSettima 雜誌:你認為人工智能在當代社會中應該處於怎樣的位置,又將如何發展?
毛妤令袁:人工智能是一項勢不可擋的技術,就像快速發展的 Web 3.0 一樣。我們不能說「讓我們阻止它(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以多快的速度制定出有效的法規來劃定界限。我的電影《落跑樂園裡的人魚》是率先使用人工智能進行配音的作品之一。那些被選中的擁有姓名的女性人工智能機器人,在 IMDb(全球權威電影資料庫)資料庫中被列為配音演員。這些女性人工智能甚至不被稱為機器人,她們有自己的名字。
ArteSettima 雜誌:你覺得觀眾在看你的電影時,首先會感受到什麼,之後又會思考些什麼?
毛妤令袁:我不喜歡用框架來限制住觀眾。影片中的每個場景都帶有獨特的反思性隱喻,供觀眾根據自己的認知去想象和探索。這與他們的性別、文化、經歷以及其他所有構建他們價值觀的因素有很大關係。在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中,美人魚女性獨自處於一個遠離現實的落跑花園裡,在那裡,價值觀不是由外部構建的,而是源於她自身的內心。那些曾經向他人定義她身份的珠寶、衣服、居住空間以及所有其他外物,在她對著鏡子自我反思時,都變成了需要重新審視的問號。在我的電影中,價值觀不是一套既定的答案,而是一個供觀眾自行探索的問題。
ArteSettima 雜誌:你認為你的作品歸類是電影還是視覺藝術?你如何劃分界限?以及,你覺得在哪種形式裡更能找到表達自由?在視覺藝術中,定義真的有必要嗎?
毛妤令袁:我傾向於讓觀眾自行定義。它被稱為電影、視覺藝術還是電影作品,對我來說都不重要。定義一個類別,就像人們對大衛・林奇、伍迪・艾倫和王家衛的作品存在爭議一樣。類似人們對安迪・沃霍爾、KAWS、草間彌生和達明安・赫斯特等藝術家的作品也有爭論。對我來說,在定義上劃一條界限沒什麼太大意義,因為我們不需要把觀眾限制在一個框架裡。創作的最好方式往往是跳入未知的領域,這會讓人直面恐懼,同時也能激發大腦無限的潛力。
ArteSettima 雜誌:你的下一部創作是什麼?
毛妤令袁:另一部關於性別平等的電影正在籌備中。在第一部電影作品《落跑樂園裡的人魚》中,我們探討了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女性價值觀的重構。下一部電影會把焦點放在男性身上,探討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社會凝視。



